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
据专家们论证,按实现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来看,在45种主要矿产中目前已有10多种矿产探明储量不能满足要求。其中15种支柱性矿产(煤、石油、天然气、铀、铁、铝土、铜、铅、锌、金、磷、硫、钾盐、钠盐、水泥原料)中,目前有6种(石油、天然气、铜、钾盐、煤、铁)存在后备探明储量不足,或地质工作程度不够。
第五,矿产勘查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适应发展需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矿产勘查工作获得迅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基本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面临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有喜有忧,喜忧参半。首先从矿产资源可喜的方面看,一是地质勘查工作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准备了一定的资源基础。
大规模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为勘查方法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40年来,勘查技术确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不仅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甚至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卓有成效地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实现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找矿要考虑现代化建设对资源需求的发展变化
找到一个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发现之后还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把它勘查清楚,提交地质报告资料,供矿业开发部门作设计建设矿山使用。一般的周期都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矿产勘查工作的部署安排就应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兼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矿产勘查要考虑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对资源需求的发展变化 随着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数量和品种提出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矿产会提出多种不同的需求,因此矿产勘查工作要考虑上述各种需求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既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
联系分析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联系找矿实践,分析处理矿产勘查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这个方法是找矿哲学中最基本的方法。 盆地的油气资源调查需要联系各个层面的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工作。
地质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变化的驱动作用
1、地质资源是蕴藏于地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宝贵资源。开发地质资源,必然要扰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主要包括:开发矿产资源、开采地下水、利用地质遗迹等。(一)矿产资源开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大。
2、这一结果说明,从全国层面而言,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地质环境所发生的显著变化以及地质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主要是由农业活动、地质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城镇化等人类活动所引发的。
3、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地质环境的浅层部分,在此处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最为活跃和紧密。地质环境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地质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和城市化。
4、一)地质环境变化驱动力增速减缓,地质环境压力接近峰值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城镇化、农业生产等地质环境变化驱动力将发生明显变化,高速增长的趋势将有所放缓。
5、城市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经济活动集聚: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工程经济活动高度集聚于城市空间。原有的自然景观被建筑物、道路等城市人工景观所取代。城市化地区成为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强烈和最集中的地区。
6、从地质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分析,归根结底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叠加的结果。灵生演化阶段以来,地质环境变化驱动因素可划分为两类:自然驱动因素和人为驱动因素(图1-5)。自然驱动因素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人为驱动因素包括农业活动、地质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和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