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思路及方法
1、大规模的矿业开发引起的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地面沉降、露天边坡失稳及煤矸石的存放和污染等对地质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对前期工作薄弱的煤炭开采引起土壤水分运移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了解采煤塌陷区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为塌陷区实施整地工程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保护大柳塔矿区生态地质环境的关键技术方案。
3、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水环所与德国蒂宾根大学应用地质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中方负责人是张发旺研究员,中方主要参加人员有陈立、张胜、赵红梅、侯新伟等。
4、在“基地”煤炭开发与地质生态环境互馈效应调查研究方面 采用采样、试验等方法,进一步调查“基地”煤炭开发引起的水-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对其种类、强度和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遥感解译方法调查“基地”煤炭开发引起的水-土-生态环境变化的面上分布特征和规律性。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概念模型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社会经济从地质环境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化石能源、金属矿石、建筑材料、地下水等,形成了地质环境向社会经济的输入物质流;社会经济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废水等,形成了社会经济向地质环境的输出物质流。
物质流分析从物质的质量出发,通过跟踪社会经济对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遗弃过程,揭示特定区域内的物质流动特征,找出地质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进而提出地质环境管理的对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按照上述分析,得出区域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概念模型图(图4-1)。
因此,地质环境调查与管理需要面对的是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仅仅对其中的某个环节开展调查或采取措施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环境问题。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社会经济对地质环境的压力来源于两个方面:开发水、土、矿等地质资源造成的资源开发压力和排放污水、固体废弃物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压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来自于地质环境。
地质勘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逐步逼近的思想。按照这个思想,每个阶段获取的关于地下资源的新数据都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真实情况的了解进了一步,可以补充数据库和知识库的内容,加上应用数学、地质学、经济学和几何模拟的方法,使待建立的地质模型更准确。通过逐步逼近,最终获得最优的地质-经济模型。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及预测
成矿预测的基础是对控矿因素 ( 构造、岩浆、地层) 的分析,资源及矿化信息与成矿规律的研究。根据扬子地台西缘地区现有工作程度及研究程度较低等特点,成矿预测方法采用中小比例尺 ( 1∶ 50 万至 1∶ 5 万) 预测,具区域成矿预测与矿区远景预测双重性质。
矿产资源的评价和预测工作的步骤依次为:预测区的选定、确定有利成矿远景地段、远景区的资源量的估算、矿床开发的经济技术评价、矿产资源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等(赵鹏大等,1993)。(1)矿产资源总量估算和潜力评价是在现代地质理论指导下,直接或间接使用矿床的成因-地质模型而开展工作的。
矿化集中区预测与评价 燕山地区中生代成矿带与矿化集中区具有等距性分布特点,矿床空间分布可据概率函数P(z)进行定量描述,据此预测以下有找矿远景的矿化集中区,并指出其中找矿方向(各预测区的位置及矿床空间分布概率详见图4-7)。 阜新金矿集中区 位于阜新市东北部医巫闾山北缘,中心部位矿床空间分布概率达0.6。
战略性找矿远景区 该类找矿远景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找矿远景广阔,某些矿床类型具有找到大型、超大型矿床的远景。但资源状况不清,基本没有可靠的资源储量,急需战略性找矿远景评价。因此,对该类找矿远景区应积极开展地质普查与科研工作,开展矿床评价和成矿预测。
远景资源量的估算,一般情况下是对研究程度较高的矿区或矿体来进行的,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而对小比例尺大区域且研究程度不是很高的地区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虽然目前估算的方法五花八门,但估算的结果大都不十分准确。
三)智能成矿远景评价系统 将研究区地质,矿产,化探资料输入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工作平台的信息系统中。知识模型的叶节点调动地理信息系统的检索模块提取相关信息,即可实现自动的矿床预测。这样的信息系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也不是单纯的专家系统,而是一个智能系统了。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必要性
1、因此,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一是要注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同时,要注意对矿区的绿化和还原,保护当地的土地资源。并且要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矿产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相当严重,长期以来矿业沿用的是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式经营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3、.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4、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对矿产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矿床有用组分利用率低的现状,要坚持绿色矿业的道路,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5、通过矿产资源合理开采,解决查明资源的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技术问题,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冶回收率,达到节约矿产资源的目的。在技术条件和经济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采、提取和回收矿产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用先进的科技推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
6、建立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规范、相关制度、办事规则、操作规程十分必要。 (一)矿业开发走循环经济之路,应构建五大体系 理论创新体系方面 要加强研究,构建矿业开发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具有有限性和消耗不可逆性。
高中海洋地理人教版的第五章海洋开发
1、第四节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 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海洋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海底隐蔽性好,海中温度、压力比较稳定。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海洋资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到了现代,海洋开发进入向海洋索取矿物资源和食物资源的时代,开发的重点又一次从远洋转移到近海。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应当立足于向海洋开拓陆地替代资源的现代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空间布局大致可以按海岸带、海岛、管辖海域和大洋极地这几个区域来考虑。
3、同时,海洋资源的这种空间性特点,也使海洋开发必须系统配套。因海洋资源开发受海洋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其原理和方法与陆地石油工作,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4、因此,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走向可持续之路。面对海洋中所蕴涵的丰富资源,在人们认识到海洋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拉动和支撑作用后,各沿每国家、地区以及受利益驱动的不同群体纷纷加入海洋开发的行列。
5、“海洋地理”作为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选修模块,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其中:“海洋和海岸带”以探究海洋地理基础知识为主,强调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形成原因。“海洋开发”多结合海洋资源开发实例,强调开发特点、现状及前景。
6、可直接形成或经过富集后形成。如磷灰石、海绿石、重晶石、海底锰结核及海底多金属热液矿(以锌、铜为主);③海底固结岩中的矿产,大多属于陆上矿床向海下的延伸,如海底油气资源、硫矿及煤等。在海洋矿产资源中,以海底油气资源、海底锰结核及海滨复合型砂矿经济意义最大。
自然资源条件
1、研究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光热水组合条件较好,气候地带性差异较大,小气候类型多样,对农业发展具有多宜性、多熟性、多层性和多类型特点,从而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2、简述自然资源的特征如下:区域性。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多用性。大部分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社会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从而使自然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
3、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东亚农业区自然资源条件如下: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源充足。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开阔,适宜规模种植。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廉价。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①数量的有限性。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②分布的不平衡性。指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③资源间的联系性。
5、我国自然资源最基本的特征是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能量的来源,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特点是:总量丰富,种类繁多,人均不足,相对短缺。煤、石油、天然气,北方多而南方少。